中國船舶業“大而不強”
2012-03-30 22:07:14 來源:中國聯合商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轉型升級的挑戰
《規劃》指出,“十一五”期間,我國船舶工業產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,國際地位顯著提船舶安全、綠色、環保要求全面提高,先進造船國家加強技術封鎖,不斷構筑技術壁壘;世界造船競爭格局面臨深度調整,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。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,船舶配套業發展滯后,海洋工程裝備發展步伐緩慢。與世界造船強國相比,我國船舶工業整體水平和實力仍有較大差距。
當前,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,全球船舶運力和建造能力過剩,造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,同時,國際市場對船舶安全、綠色、環保要求全面提高,先進造船國家加強技術封鎖,不斷構筑技術壁壘;世界造船競爭格局面臨深度調整,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。
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指出,為達到《規劃》所確定的發展目標,未來我國船舶工業內的重組兼并將成為趨勢,國有骨干企業有資金優勢和政策支持,將成為未來并購的主體,而民營中小型船廠則會在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中被逐漸整合和兼并。
當前,全球經濟低迷導致航運市場陷入市場低谷,船舶需求不斷下滑,這給中國的船舶制造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。同時,韓國、日本等造船強國在整體水平和技術實力上仍然領先于中國,將會對中國船舶出口形成很大的競爭壓力。而國內船舶制造工業創新能力不強的弱點依然存在,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,配套工業發展落后,這些都將成為阻礙我國船舶制造工業發展的障礙。
業內專家表示,去年我國承接新船訂單量為3622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51.9%。由于我國船舶大部分用于出口,海外市場需求疲軟對國內船市造成極大沖擊。而新船需求不足將繼續困擾中國船舶企業,造船企業接單難的形勢將更為嚴峻。
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未來三年,整個國際船市將呈下降趨勢,預計到2015年以后才會逐漸好轉。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,優勝劣汰,船舶工業開始步入整合時代。
為此《規劃》提出,國家將積極推進以大型骨干造船企業為龍頭的跨地區、跨行業、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,優化資源配置,發展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企業集團,提高產業集中度。促進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擴大高端產品制造能力。
國家也鼓勵中小型造船企業面向細分市場實施差異化競爭,向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的方向發展,在優勢領域形成特色和品牌。
《規劃》指出,未來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是適應國際造船新標準,加快推進散貨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、油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、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等主流船型的升級換代,不斷提高高技術、高附加值船舶的設計建造能力。
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信息部副主任譚乃芬表示,我國船舶企業應在保持原有市場優勢的同時,向高端進發。同時大力發展符合國際造船新標準、新規范的節能環保型船舶。國家提出“十二五”末期,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,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%。未來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將是船舶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。